看到剧版《三体》是于和伟演史强,感觉基本稳了。
刘慈欣写《三体》,有个很有意思的事,就是最忠实的粉丝一般也不会计较它的“文学性”(包括文笔)的问题,知道它的长处和优势,都不在文学性上。
人物塑造当然也是文学性的一部分。
到具体的人物塑造,不管是圣母程心,还是二次元庄颜,骂归骂,基本也不会硬拗人物塑造,说成有多好。
因为从刘慈欣的写作技法论,这些也的确不是他的重心。
“先看到好,再看到不好。”只拗“不好”确实也没什么意思。
但有几个人物,大刘确实是认真勾勒过人物弧光的,遗憾的是,这几个人物,勾勒得也不算太好。
一个是罗辑,这个就不说了。
另一个就是史强。
史强接近于说书艺术的“四梁八柱”中的四梁之一:书筋。是以奇趣取胜的人物,偏诙谐,大胆,比如张飞、猪八戒、牛皋、李逵、程咬金、杨排风、呼延平(记不太清了),这不仅仅是在说书中存在,中国很多通俗小说,类型小说,也多会参照这个写法。比如金庸《笑傲江湖》中的桃谷六仙。
但史强在现代小说的结构中,属于线索人物,又不只是露露脸,插科打诨的次要人物,还要切身参与到剧情中,甚至是核心主角之一,又有区别。
外粗内细,胆大心细,屡出奇招,从外围直抵核心,调和过于严肃和沉重的气氛,大概是对他的初步勾勒。
这个人物属于注定出彩的,一般能写得很好。但《三体》中剧情实在太强,科幻内核实在太强,以至于到写史强时,笔力还是不够深入,很快滑过去了。
比如《三体》开篇,史强对汪淼,激汪淼入局,本来也是可以更有戏剧性,艺术性的处理方式的,还是显得草率了。
中间的核心问题,就是塑造人物的“工序”的缺失。
这一点,就在很多“粗线条”(非贬义)的读者中,不会有太大波动,但对看惯了文学性较强作品的“细线条”读者,有时就会觉得难以忍受(但能坚持读下去的,当然都能GET到小说其他更动人的地方),是很劝退的。
所以,像动画版《三体》中的史强,其实算是很忠实于原著的。
原著怎么写史强的呢?
“五大三粗,一脸横肉,穿着件脏兮兮的皮夹克,浑身烟味,说话粗声大嗓。”
……
动画版是很尊重原著了,但是看到史强,就觉得——这也行?
跟《三体》的高级感,科幻性,似乎完全不搭。
这还是建模往马东锡的形象靠近后有滤镜的结果。
但是剧版《三体》一出来,于和伟的史强上镜,就让人觉得,这才是那个大刘想要塑造而没有塑造出来的,具有优美的人物弧光的外粗内细,胆大心细,直指本质的史强。
史强再往深处发掘,其实是能看到中国哲学的光芒的,破除幻象,直指本心,见性成佛。
《水浒》里面,比起李逵,其实史强更接近鲁智深:“平生不修善果,只爱杀人放火。忽地顿开金绳,这里扯断玉锁。钱塘江上潮信来,今日方知我是我。”
史强接近鲁智深,但并不意味着史强的外貌就一定得“鲁智深”。
这是由小说的类型和调性决定的。
科幻小说独有的现代感,高级感,疏离感会让“五大三粗,一脸横肉”的过分接地气的地摊的形象很……违和。
作为“改编”,要展开原著的长处,再对原著的短处做出补救。“五大三粗,一脸横肉”毕竟只是外象,是可以破除的。
这就不但需要“神还原”,还需要“神超越”。
当然,目前剧还没出来,这么说有风险,但从现在看来,是能让人有充分的期待感的,至少,主创团队能选择于和伟饰演史强,应该是真的理解原著,破除外象,抓住内性的,有过慎重思考后,做出的很好的选择。
一个深入理解原著的主创团队,我们当然有理由期待,觉得这次的改编,很可能是“稳了”。
说到塑造人物,有时候也有“过度”的问题,就是“过度诠释(塑造)”后,有“失真”的可能。
比如鲁迅在《中国小说史略》中,曾经尖锐地批评过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人物塑造:
“至于写人,亦颇有失,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,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。”
不能说《三国演义》写得不好,也不能说鲁迅说得不对。
在文学创作的层面上,有时是允许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同时成立的。
并不奇怪。
那么,文学创作中,“过度”和“不及”,哪个更不好呢?一般来说,还是觉得“不及”能再加工一下,会更好。
对我来说,最好奇的其实不是这一版《三体》和奈飞版《三体》怎么样,而是在未来的10年,50年,100年中,《三体》会怎么样。
文学性会否像三体人发射的锁死地球科技的两颗智子一样,影响《三体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科幻史中本来应该达到的更高的地位呢?
地球人静待《三体》。
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h20.com/tvnews/31798.html
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只提供web页面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Copyright © www.th20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· 23影视